专家解读:禁止联考防“掐尖” 阳光招生促公平
如何实现科学选才? 探索特殊人才选拔规律
记者:自主招生作为高水平大学探索科学选拔特殊人才的重要途径,其核心点有两个:选什么样的人和如何选才。然而,在实践过程中,自主招生一直受到质疑,如“掐尖”、“小高考”等问题。此次改革,是否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?
于世洁:本次自主招生改革突出问题导向,明确针对以往自主招生中社会关注度较高的“小高考”、“影响中学教学秩序”等问题进行政策调整,以促进科学选才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,通过科学有效途径选拔人才。
政策调整前,自主招生均是高考之前进行,学生在准备高考的同时,还要准备自主招生考试,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压力,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与复习 安排。本轮政策调整后,从2015年起自主招生考核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,这一重要的时间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,有助于学生专心准备高考。
同时,在原来的自主招生政策中,学生主要通过中学推荐获得参加自主招生的机会,但中学往往会对学生的报名进行平衡,使得一名学生仅能选择一所大学,这影响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。
政策调整后,学生自主报名和申请各高校的自主招生,可以获得多所学校的初审通过甚至认定,扩大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。而大学在高考之后进行自主招生的考核和认定,更有利于学生有效评估自身特长、潜质,做出合理选择。
自主招生考核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,这不仅解决了前述中学教学秩序和学生选择权的问题,更重要的是,这一调整及相关配套政策,理顺了高考与 自主招生的关系和时间顺序,迈出了考试招生制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步。全球教育发达的国家,大多是先进行全国统一考试,然后再开展各大学的自主招生。这种 机制的优点是可以使高中教学安排、考试准备、大学选择更为有序合理。
谷钰:从自主招生具体实施层面考虑,最关键的几个基本要素是“考什么”、“何时考”、“怎么考”,这也是自主招生真正能让社会大众、考生、家长、中学有切身体会和密切关注的关键点。
“考什么”在具体实施层面表现为高校的测试科目和测试范围,其深层次内容其实是自主招生的定位和与之对应的选拔科学性。因此,选拔具有学科特长 和创新潜质学生的自主招生测试科目一科足矣。此外,测试一科是最具选拔经济性和性价比的方案,能够降低测试的人力物力成本,实现最大化的学业减负,凸显对 学生发展的兴趣导向,避免学生疲于应付导致学而不精。
“何时考”就是要回答自主招生测试的时间在何时为宜。从更深层次来看,就是要协调各大学选才的提前竞争和中学教学秩序维护的矛盾,本质上其实是尊重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问题。所以,将自主招生考核放到高考之后的改革措施,是值得肯定的。
“怎么考”指的是测试的形式、方式、地点等一切与测试相关的问题,如面试和笔试如何结合,测试地点的设置和选择、生源的组织、考核策略等。如自 主招生联考,这一考核的组织形式,虽然在一些方面有可取之处,但从宏观上来讲,由于同时参与的学生数过于庞大,安全稳定的大前提是令人担忧的。而且,联考 笔试内容的一致,使得自主招生的高校选才差异性减小,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高校的选才空间。自主招生回归高校自行组织考核,可以说是一次改革中的思考,也可 以说是一次改革的螺旋式推进。